有趣的程序员是如何思考的?

让大家思考三个问题:
我现在是个什么水平?
我想达到一个什么水平?
我将怎样到达那个目标?

大家会围绕着这三个问题,从各种角度展开讨论。这是一个有趣的练习,你会发现大家“最擅长”的是回答第一个问题:我现在处于什么水平?和有经验的人相比,他们大多自认为比较“菜”。但对于后两个问题的讨论,却可以切实看出人和人之间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异。

大家会围绕着这三个问题,从各种角度展开讨论。这是一个有趣的练习,你会发现大家“最擅长”的是回答第一个问题:我现在处于什么水平?和有经验的人相比,他们大多自认为比较“菜”。但对于后两个问题的讨论,却可以切实看出人和人之间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异。有人通过之前的资料搜集,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打算。比如想成为一个研发大牛,或者想做一个开源软件等,也就是说,对于第二个问题,他有明确的答案。而有的人则是一脸茫然,他很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。而从题目本身来看,目标相对清晰的同学,才会进入到第三个问题,而茫然的同学,则完全无从下手。那么我为什么会问这几个问题呢?我是想让大家跳出现有的思考模式,摆脱仅凭直觉“闷头做事”的习惯方式,把低着的头抬起来,看一眼未来,给自己找一个方向。否则,如果你对未来没有定位,是茫然的,尽管你也知道要努力,但劲儿该往哪里使呢?如果使劲的方向不对,那么你越使劲儿,可能会在错误的路上跑得越远。南辕北辙的道理大家都懂,但具体到自己的工作和发展上,真正能体会并实践的却是少数。其实,这三个问题来自一个思考框架。在给其他公司团队做咨询时,我也经常会运用到它,原来的问题是:

Where are we?(我们现在在哪?)
Where are we going?(我们要到哪儿去?)
How can we get there?(我们如何到达那里?)
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帮我们确定:
现状;
目标;
实现路径。

如果一个人能够清晰地回答出这三个问题,通常意味着他对要做的事有着清晰的认识。这个框架虽然看似简单,但却非常有效,它已经成为我工具箱里一件非常称手的思考工具。在我的职业生涯里,与很多人讨论不同的事时,我都会用到这个思考框架的不同变体,而在这个专栏里,我也会用它来帮助回答“怎样高效工作、怎样做好软件”这件事。四个思考原则在实际的工作中,这个思考框架会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。比如,当一个产品经理给我交代一个要开发的功能特性时,我通常会问他这样一些问题:
为什么要做这个特性,它会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?
什么样的用户会用到这个特性,他们在什么场景下使用,他们又会怎样使用它?
达成这个目的是否有其它手段?是不是一定要开发一个系统?
这个特性上线之后,怎么衡量它的有效性?
如果产品经理能够回答好这些问题,说明他基本上已经把这个工作想得比较清楚了,这个时候,我才会放心地去了解后续的细节。我们用思考框架对照一下,为什么我会问这些问题。一般来说,一个新特性要开发时,现状我是知道的。所以,我更关心目标,这里“为什么要做这个特性?”就是在问目标,“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”是在确定这个目标的有效性。接下来,我会关注实现路径,用户会怎么用,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手段,我需要了解产品经理的设计是经过思考的,还是“拍着脑袋”给出的。衡量有效性,则是要保证我的工作不会被浪费。通过这个例子,我给你展示了怎么用这个思考框架提出问题。但我估计你更想了解的是,我怎么会想到问这些问题。给出思考框架是为了让你明白为什么要提出问题,而具体问题要怎么问,就可以遵循下面这四项原则:

以终为始;
任务分解;
沟通反馈;
自动化。

这是我从思考框架延伸出来的。在这个专栏里,我会围绕这四项原则和你详细讨论。

解释一下,以终为始就是在工作的一开始就确定好自己的目标。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真正的目标,而不是把别人交代给我们的工作当作目标。你可以看出这个原则是在帮助我们回答思考框架中,Where are we going?(我们要到哪儿去?)这个问题。

任务分解是将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一个可行的执行任务,工作分解得越细致,我们便越能更好地掌控工作,它是帮助我们回答思维框架中,How can we get there?(我们如何到达那里?)的问题。如果说前两个原则是要在动手之前做的分析,那后面两个原则就是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,为我们保驾护航,因为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少不了与人和机器打交道。

沟通反馈是为了疏通与其他人交互的渠道。一方面,我们保证信息能够传达出去,减少因为理解偏差造成的工作疏漏;另一方面,也要保证我们能够准确接收外部信息,以免因为自我感觉良好,阻碍了进步。

自动化就是将繁琐的工作通过自动化的方式交给机器执行,这是我们程序员本职工作的一部分,我们擅长的是为其他人打造自动化的服务,但自己的工作却应用得不够,这也是我们工作中最值得优化的部分。

这四个原则互相配合,形成了一个对事情的衡量标准。总体上可以保证我的工作是有效的,在明确目标和完成目标的过程中,都可以尽量减少偶然复杂度。

怎么把这四个原则用在工作中呢?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前面的场景,产品经理把要做的功能特性摆在我面前。站在以终为始的角度,我需要了解真正的目标是什么,所以,我会关心为什么要做这个特性。为了保证目标是有效的,我会关心它给用户带来的价值。

有了任务分解的视角,我需要将一个大的目标进行拆解,如果我要达成这个目标,整体解决方案是远远不够的,我需要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部分。所以,我会关心一个一个具体的使用场景。

一方面,我会了解到更多的细节,另一方面,当时间紧迫的时候,我会和产品经理来谈谈究竟优先实现哪个场景。z

为什么要学会沟通反馈?因为我需要明确,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产品经理提交的需求。所以,我要不断地问问题,确保自己的理解和产品经理交代的内容一致。另外,我也需要保证我的产品做出来确实能够达到目标。所以,我会关心它上线后的衡量手段。因为我知道,这个行业里有太多代码上线后,从来没有运行过。自动化的角度很有意思,我们做的方案通常是一个自动化方案,但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方案没有自动化之前是怎么做的。如果不自动化,用户会怎么用。所以,我会关心是不是还有其它替换方案,比如,买一个现成的服务。因为很多需求的提出,只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开发团队而已。好,现在你已经对这四个原则在工作中的应用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。但你也会发现,我问的这些问题似乎已经“超纲”了,超过了一个普通程序员应该关注的范围。但这就是真实世界,它不像考试一样,有一个标准答案。我们不是一个人孤独地在工作,而是与其他人在协作,想要做到高效工作,我们就要“抬起头”来,跳出写代码这件事本身。所以,我在开篇词里说,程序员解决的问题,大多不是程序问题。可能你对这些原则的了解还没过瘾,没关系,这篇文章只是让大家清晰地了解思考框架和原则的背后逻辑。接下来,我会结合行业里的最佳实践,给你进一步讲解这些原则和具体应用。

总结时刻
大多数人工作低效是由于工作中偶然复杂度太多造成的,只要能够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到本质复杂度上,减少偶然复杂度造成的消耗,我们“真实”的工作效率自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。而想要减少偶然复杂度的消耗,就要了解一些高效的工作方式和行业的最佳实践,而这一切是可以用统一的框架进行思考的。运用这个思考框架,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些问题:

Where are we?(我们现在在哪?)
Where are we going?(我们要到哪儿去?)
How can we get there?(我们如何到达那里?)
为了把这个框架应用在我们程序员的工作中,我给了你四个思考原则:
以终为始,确定好真实目标;
任务分解,找到实施路径;
沟通反馈,解决与人打交道出现的问题;
自动化,解决与机器打交道出现的问题。

如果今天的内容你只能记住一件事,那请记住:面对问题时,用思考框架问问自己,现状、目标和路径。最后,我想请你思考一下,如果把这个思考框架运用在你的职业发展规划上,你会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呢?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